证监会重罚1.67亿元, 针对*st高鸿严重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案, 含第三方罚款
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话题的智搜结果生成
证监会针对*ST高鸿(000851)严重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案开出1.67亿元罚单(含第三方罚款),并启动强制退市程序,创下2025年监管处罚力度的标志性案例。核心要点如下:
一、核心违法事实
9年系统性造假(2015-2023年)
虚假贸易闭环:通过子公司与第三方南京庆亚开展“空转走单”业务,虚构笔记本电脑、服务器等贸易。
造假规模: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98.76亿元,虚增利润7622.59万元。其中2020年虚增收入占披露营收的49.38%,虚增利润占比高达64.88%。
欺诈发行: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时引用造假数据,骗取募资12.5亿元,构成欺诈发行。
第三方深度参与
南京庆亚实控人江庆组织虚假贸易闭环(撮合供应商/客户、伪造资金流与物流单据),被认定为共同违法主体。
⚖二、处罚结果
行政罚款
上市公司:顶格罚款1.35亿元(占2023年营收22%)。
责任人:9名高管合计罚款2675万元:
董事长付景林:750万元+10年市场禁入;
财务总监丁明锋:600万元+5年市场禁入;
其余高管罚款75万-500万元不等。
第三方:江庆罚款700万元+10年市场禁入。
强制退市
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(欺诈发行+连续9年财报虚假记载),深交所启动退市程序,公司股票将终止上市。
刑事追责
证监会将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,主要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(参考2025年力源科技实控人因财务造假被判刑案例)。
三、市场影响与投资者损失
5.2万股东血本无归
截至8月8日,*ST高鸿股价跌至2.21元/股,总市值25.59亿元,较2024年高点缩水超80%。退市后股票流动性归零,投资者本金恐难收回。
索赔途径:符合条件(2016年3月22日至2024年4月29日持股)的投资者可发起集体诉讼,依据《证券法》第85条索赔。
中介机构责任存疑
审计机构(如中审亚太)连续多年对虚假财报出具“无保留意见”,2024年才改为“保留意见”,被质疑协同失职。
四、监管信号升级
全链条打击“造假生态圈”
继2025年6月越博动力案后,本案是第二例严惩第三方帮凶的案件,且处罚力度翻倍(首例第三方罚200万,本案罚700万)。
证监会正推动《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》立法,拟直接赋予对第三方造假的处罚权。
退市常态化提速
2025年已有24家上市公司退市,其中3家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(含*ST高鸿),另有6家因财务造假实质触及退市标准。
立体追责体系成型
行政+刑事+民事三管齐下:顶格罚款+市场禁入+刑事移送+投资者集体诉讼,彻底打破“罚酒三杯”旧局。
五、投资者应对建议
主动索赔: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尽快委托律师参与集体诉讼,或关注证监会“先行赔付”进展。
规避风险标的:警惕长期依赖贸易业务、营收畸高但现金流异常的企业,如紫天科技、广道数字等同类风险公司。
关注监管风向:严打财务造假已成常态,对“壳资源”、业绩突增且治理混乱的公司保持谨慎。
警示意义:*ST高鸿的落幕标志着A股“注水财报”时代的终结。监管利剑已无死角覆盖上市公司、第三方帮凶及中介机构,唯有敬畏规则、尊重投资者,方能守住资本市场的立足之本。
下一篇:没有了